把脉摸不明白?五部十五候,让你摸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! 世界时讯
导读:想必不少在校的医学生与中医爱好者,在书上学到脉诊这部分之后,都尝试过给自己或身边的人把脉了。是否感觉实际摸到的与书上说的不一样,亦或是沉浮不好判断不得要领?陈斌老师尤擅脉诊,结合临床经验与五运六气总结出五部十五候脉诊法。为帮助大家从理论走向实践,养生正道将分几期详细介绍陈斌老师总结出的脉诊的详细要领。今天为第一期,讲述如何从基础的三部九候扩展到临床适用的五部十五候。
从三部九候到五部十五候
我们知道传统的候脉方法是三部九候。三部即寸、关、尺,九候为浮、中、沉,三三得九,是谓九候。三部对应脏腑:左心肝肾,右肺脾命。
关于三部九候对应的脏腑,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,我们在临床中也发现,传统的三部九候对应的脏腑与临床中有些不尽相同,如左尺部弦硬为结石,多见于肾结石或前列腺钙化;左关部出现凸出,可见于肝胆结石、息肉、囊肿,子宫肌瘤或囊肿,卵巢囊肿。
(相关资料图)
而有些患者有肾结石或肾囊肿,还有子宫肌瘤或子宫宫颈潴留囊肿,多在关部出现弦滑凸的脉象,却不是在尺部。一般有形的如肿瘤、囊肿、血管瘤、积液、肌瘤等腹部肿物多在左关部出现;无形的、功能的如气虚、表证、发热等多在右手脉。从中医学的角度也只好用“阳化气,阴成形”来解释。
此外,左关也候脾胃。若重按无力要考虑脾胃虚寒,或月经量改变;尺部候肾,也候颈椎、太阳膀胱经。如《金匮要略·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》:“血痹,阴阳俱微,寸口关上微,尺中小紧,外证身体不仁,如风痹状,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。”这里的“尺中小紧”,是指颈部受寒。其原因是“尊荣人骨弱肌肤盛,重因疲劳汗出,卧不时动摇,加被微风遂得之”。因此在候脉时,一是候脏腑,同时也候经络病。
而五部十五候是我们现在临床上常用的脉诊方法,它是传统脉法的发展,即是在寸、关、尺三部的基础上,增加寸上、尺下两部脉。层次仍按浮、中、沉。为什么要发展成五部呢?因为我们在临床中发现,很多咽喉炎或甲状腺肿瘤的患者其在左寸有明显的细滑脉出现。而在右寸上出现,则表现为牙痛、牙龈出血或口腔溃疡。还有很多下肢痛的患者在尺下出现长脉。根据脉人相应理论,下肢及头面部的部位,也应该在脉上有相应的对应点,这样才能将人体疾病体现在脉象上,真实反映临床的实际情况,也符合全息论的观点。
我们本着一切从临床实际出发,师古而不泥古,创新源于至诚。凭着对中医学的热爱和对脉学的探索,我们认为:临床中实际运用的脉位三部是不够的,必须是五部,即在寸、关、尺的基础上,多了寸上、尺下。因为这两部若摸到是代表长脉,长是有余的脉象,在寸上代表火旺,在尺下代表湿气重。
在《金匮要略·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》中说“脉来细而附骨者,乃积也。寸口积在胸中;微出寸口,积在喉中”,这里的“微出寸口”,就是指的寸上,代表“积在喉中”。
这个和我们临床中左寸上细滑脉,代表甲状腺结节和咽喉肿痛相一致。我们在临床中天天摸到这个脉,尤其是寸上。所以,必须指出来。
那么,我们通常说的三部九候,就变成了五部十五候。当然,如果火不旺、湿气不重的情况下,寸上、尺下是摸不到的。但这也恰好说明了这两处脉的特异性,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。为了尊重传统脉学,我们在绘图时只是标明寸、关、尺,寸上、尺下不用标。这样才能把头面部和下肢的情况一一对应在脉象图上。
例如:某患者脉象为左寸上细滑长,右寸上浮细,双关细,稍弱,左尺沉,右尺下长。其脉诊示意如下表。
表三部九候脉诊示意
脉理:双寸上细长,说明气血上炎,容易上火,部分人会有咽喉痛、牙痛或口腔溃疡;双关细,稍弱,说明气虚血少,脾胃不太好;左尺沉,说明腰供血不足,腰不好,可能有腰酸、腰疼,腰椎间盘突出症;右尺下长,说明下肢湿气重,可能有下肢酸重、疼痛等。综上所述,这个患者素来火旺,脾胃差,腰腿痛,湿气重。治疗宜健脾利湿,强腰止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