给城市留块“荒野空间” 每日热门
(相关资料图)
5月22日,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召开生物多样性主题发布会,会上提出,北京市积极开展自然带建设,在自然带内,“原则上只要不爆发病虫灾害就不打药,野草不拔除,落叶不清理,树木不修剪,树洞不填补”。减少人为干预,是为了提升区域内的荒野程度,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,增加生物物种。
大城市为什么要提升荒野度?提到荒野,会联想到“荒芜”“杂乱”等意象,似乎与城市格格不入。甚至可以说,城市起初的发展是去荒野化的过程,成片的钢筋水泥森林取代了城市及周边大量的原生或次生的荒野,即便是城市中的公园绿地、林荫大道等,也是一些荒野地被进行大规模“改造”“美化”后的结果。
当然,在城市发展中,会有一些夹缝中的荒野地,有时也会有一些土地由于各种因素被废弃多年,从而演变成荒野地。这些荒野地任由大自然主导演替出物种丰富的荒野空间。与依赖人工管理、可控的城市景观不同,这样的荒野空间“师法自然”,没有经过人为干预,反而因其原生性、多样性、开放性、偶然性的自然“本底”而充满野趣,独具魅力。
城市绿地对改善城市生态,满足人民群众亲近自然、休闲游憩等户外活动需求,发挥了重要作用。鉴于城市空间布局,城市绿地需要通过与周边环境统筹规划来设计,从而达到有序、和谐的目的,这是有必要的。但相对来说,经过人为干预的城市绿地,物种和生态系统结构单一,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也相对脆弱。我国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稳步提升,目前已超过30%,与此同时,绿地的增多并不一定意味着城市生态功能大幅改善,一些城市的生物多样性还有待提升。
生境多元的城市荒野空间,生物在自然状态下相互竞争适应,从而形成很强的地域环境适应性和稳定性的生态系统,能够高效且低投入地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;同时,也有机会作为其他类型绿地的连接带,发挥生态踏脚石的优势,从群落结构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两方面保护与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。
城市不仅需要绿地,也需要留点自然荒野。一座有着健康生态网络的城市,才能生生不息长远发展。随着荒野空间在城市得以合理保留与保护,城市中的“自然”就不再只是地图上的那点“绿色”标识,而是不断融入城市的生态系统,成为人类与自然长久和谐共生的一个新支点。 (本文来源:经济日报 作者:徐晓燕)